
根深方能葉茂,源遠方能流長。廣袤鄉村是華夏文明的“根”與“魂”,滋養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衍傳承、積淀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的精神追求。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途徑,文化振興作為精神基礎更將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為振興之路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從完善基礎設施、推動移風易俗、豐富精神生活三個方面著力,以文興農、塑形鑄魂,推動村民從“鼓腰包”到“富頭腦”的深刻質變,助力文明鄉村競相綻放。
完善基礎設施,以文惠民。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是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石。要優化鄉村文化資源配置,以功能齊全、渠道通暢、形式靈活、維護有效為要求,深入推進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廣播村村通、農家書屋、特色村史館等配套設施標準化建設。整合文化資源,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中心以及健身廣場等文體綜合陣地作用,動員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務。
推動移風易俗,以文化民。去粗取精、弘揚新風,一是要深化黨建引領,建立村規民約。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充分討論公開,制定符合村情村況的村規民約,黨員干部帶頭遵守、推廣宣傳、監督維護,形成“人人講文明、家家樹新風”的社會氛圍。二是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定期開展文明家庭、好兒女、好婆媳等多種形式的評選活動,用身邊事感動身邊人,讓崇德向善、立信守正、勤儉節約、忠孝傳家蔚然成風。
豐富精神生活,以文育民。暢通“引進來”“走出去”雙向渠道,創新文化形式、增添文化內涵,以出彩的活動內容充實人、影響人、培育人。一方面,要積極搭建鄉村文化大舞臺,大力實施“送戲下鄉”演藝惠民工程,輸送弘揚社會正能量、符合鄉村發展主題、群眾喜文樂見的文化作品,不斷滿足鄉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凝聚鄉賢能人、培育本土文化,讓農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唱主角”,創造群眾樂于參與的鄉土文藝活動,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文藝演出隊”。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閑時節開展農民豐收節、鄉村旅游節、廣場舞比賽等活動,培育鄉村特色文藝品牌,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如春雨,潤物無聲,沁人心脾。以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之勢,立足實際、因地制宜、順勢而為,注重過程導向、措施有力,提振村民精氣神,孕育社會新風尚,就定能譜寫文明鄉村新篇章。
責編:李娟
來源:雙峰縣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bm@ldsf.com.cn
經濟日報刊發《以無疆大愛守護生命——記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三部ICU護士長徐芙蓉》
光明日報刊發《【二十大代表風采】徐芙蓉:為病人擎起愛的火炬》
人民日報刊發《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三部重癥監護室護士長徐芙蓉堅守本職工作 守護生命健康(二十大代表風采)》
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二十大代表風采】徐芙蓉:抗疫有我 用行動詮釋醫者仁心》
二十大代表風采 | 徐芙蓉:在生死邊緣守護生命
奔向美好生活丨勞動創造幸福
“走好創新之路,為美好生活充電”
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從全過程人民民主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下載APP